在美国举行的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已落下帷幕。中国男子军团以无金战绩打道回府。虽然众将士们顽强奋战和拚搏,无奈比赛场地有风和不是主场作战,所以结果差强人意,广大球迷们也只有无奈地接受和理解了。
现在人们就开始关注三年后将在北京比赛的奥运会了,更期望中国队能在自家中摘金夺银,特别是男子项目中。从世界羽毛球竞技水平的发展,按照目前的各国选手的实力格局,中国还是不能拍胸口说一定能拿到男子单打和双打的金牌。现在世界顶尖高手之间的差异都在伯仲之间。谁能在大赛上问鼎多数取决于个人或配对的临场发挥水平。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个国人期待的宏伟目标呢?除了国手之众将士继续提高竞技状态和能力,完善心理素质的造就,使自身实力再加强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那就是从比赛的策略上去探讨。
人人都知道国际羽联为了有更多的参赛国,制定了每个国家在每个单项上最多只能派出三人或三对选手参加比赛。这样对羽毛球大国就受到不少的限制。既然国际羽联以有这些规定,中国羽毛球对就须在规定的范围内做文章了。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要问鼎北京的奥运会男子单打和双打的金牌,中国在男子单双打最好获三个全名额取得资格参加北京奥运会。为了避免相同走线和过早自相火拼,中国参赛选手的世界排名尽可能的向前靠。以至自家人到8进4或4进2才碰头。最理想的情况是在4强中能有两个或两对中国选手,就如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的男子单打半决赛和决赛那样。如果两个人在同一区,也就是在半决赛碰头,已肯定有一人或一对选手进入决赛,而且会在没有消耗多少体力和精力的情况下进入决赛。这对打决赛就有利多了。如果两人(对)不在同一区,就是对外作战。那就要看真本领和临场的发挥了。目标就是一定要取胜,打不过也要消耗对方的体力,(决不能象林丹对陶菲克那样很快的交械,而要象夏宣泽在2000年奥运会半决赛对叶成万那样),为能进入决赛的队友创造条件最后夺取金牌。要明白有时车轮大战也是最后取胜的保证。
从现在起,到北京奥运会还有大约3年的时间,中国男子项目要培养和选用新人,为新人走向国际舞台创造条件。要下大力气去研究别国选手的技术特点和对付办法。不然老是讲我们的选手被别人研究透了,而我们永远吃不准别人。羽毛球的专业比赛是十分讲究体能的竞技。无论单打还是双打,没有速度和耐力只靠技术吃饭是行不通了。不知我们的男子选手们的100米短跑成绩是多少?而1500米、3000米和10000米的成绩又是多少?没有好的田径基础,很难更好地发挥球技,实力再上一层楼也受到限制。
此外,中国的男双的选材和配对上,不要再走从男单选手中挑选的老路。印尼、丹麦和韩国的成功经验已经告诉了我们。中国男子问鼎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是有希望,我们就期待这些希望成现实。